读《刀锋》有感
高中时看 《明朝那些事儿》,对最后的结尾印象很深: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毛姆的这篇小说很特别,写的是他身边朋友的故事。据他所言并无虚构,只是修改部分可供辨认的细节。噢,这么一说其实也不特别,他原本就写过大量关于朋友的短篇故事,还因此被朋友绝交。
小说的结尾毛姆表示重温故事时恍然惊觉他无意中写出了本以成功为主题的小说。成功不是指功成名就富贵荣华,而是如第一段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拉里的美国年轻人从战场上回来后,面对身边家人朋友对他寄予成家立业的期待,放弃掉优渥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去巴黎"闲晃”。他不是要去追逐梦想,只是经历过生死一线战争,对原本的人生方向产生迷茫。
拉里的闲晃不是游手好闲醉生梦死,他租着小破旧的房子,看各种书籍,去大学旁听,结交各类朋友。在进行一定的阅读之后还会放下一切去做苦力工作。
他做苦力不是因为缺钱,纯粹可以说体验生活。而支撑拉里能一直闲晃的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存款(忘了哪来的,可能是遗产可能是战后补贴,如果有这东西的话),不追求过高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生活无虞。
我看小说前部分内容时,心里一直感叹人家过着我的理想生活。虽然他在其他上流社会的人士眼里是不可思议、离经叛道的,但之于大众来说,却是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然后拉里就在结尾的时候做了个惊人的决定,原本对他感到羡慕的我顿生敬佩。
这看似是一个跟大众很有距离的故事,里面到处都是上流社会的交际故事。普通人看拉里也能难有代入感,搁一般人有个貌美相爱的未婚妻,前程似锦的工作,实在是很难拒绝。即使是为了梦想而放弃,也得好好掂量。
更何况拉里不为追逐梦想,他只是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而是否听从内心的选择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文科还是理科?哪个专业比较好?离家近还是离家远?什么时候恋爱结婚生子比较好?别人可以提很多建议,从各种角度,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要自己承担。
听取他人意见,导致后悔,即便埋怨,也于事无补。
除了拉里,他原本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在这方面也可谓出色之极,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永远会做自己想要的那个决定。拉里和伊莎贝尔,一个在精神,一个在物质,处在两个极端的对立面。我很喜欢他们退婚前的那段对话,两个人都在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要挟、哄骗,没有为对方为爱情改变自己。
所以各类价值观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追求物质或精神,不违道德法律,大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要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Ps1:但是我觉得相对物质,毛姆还是更推崇些精神追求。不过他也欣赏坦然面对自己欲望的人。
Ps2:虽然没明说,但是总感觉毛姆有点嘲讽当时的美国梦。
Ps 3:跟女性友人聊天的毛姆好像一个闺蜜啊。
Ps4:大众内心的声音应该就是想要好工作好家庭吧。噢,格格不入的拉里。